智慧城市评估体系和测算方法研究
时间:2014-12-16
  摘要: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在很多方面还未达成共识,也缺乏成熟的评价指标体系

为衡量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如何,国内外的一些国际组织、研究机构、大学和政府机构纷纷开展了智慧城市的水平评估研究,发布了一系列与智慧城市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国际排名,用以指导各国各地区更好更快地发展智慧城市。总体来看,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在很多方面还未达成共识,也缺乏成熟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开展相关研究,制定较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国外“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国外智慧城市评估的研究工作多由一些智慧城市组织承担,这些组织的总部多设在美国、欧洲等城市文化较为发达的城市,有大学研究机构、城市智库型组织、也有跨国会议组织等。这些智慧城市组织主要通过研究总结城市的最佳实践,向各城市管理者传播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进的管理理念、操作模式以及提供咨询等。由于关注点不同,不同组织对智慧城市的理解或多或少存在差异,这一差异主要体现在智慧城市和社区组织的愿景及行动计划等方面。目前,国外智慧城市评估方面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欧洲中等城市的智慧城市评估、智慧社区论坛的智慧城市评估以及2012年由Boyd Cohen博士发布的全球十大智慧城市排名。

(一)欧盟智慧城市评估

欧盟的智慧城市建设更多关注信息通信技术在城市生态环境、交通、医疗、智能建筑等民生领域的作用,希望借助知识共享和低碳战略来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推动城市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建设绿色智慧城市。2007年10月,维也纳理工大学区域科学中心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机构合作,对欧盟中等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竞争力进行了一次评估,并形成《欧盟中等城市智慧城市排名》报告,首次正式提出了智慧城市愿景及发展目标。

欧盟智慧城市建设将城市信息系统与经济发展、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紧密结合,优化城市管理、倡导技术创新、扩展产业空间、提高生活品质,通过公众的广泛参与和自上而下的信息反馈机制,推动社会多方力量与城市建设的高度融合。因此,其评价指标体系更注重以创新打造智慧城市建设基础,强调绿色、低碳的经济和生活模式,鼓励和倡导社会力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评估流程方面,欧盟中等城市智慧城市评估基本流程主要包括城市筛选、指标分类与数据采集、数据规范与汇总排名三个环节。其中参与排名的城市主要是人口在10万-50万人之间的、教育基础相对薄弱但至少有一所大学的中等城市。

评价指标方面,欧盟有关专家认为,智慧城市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更为关注民生与服务、创新与发展、感知与物联、公众参与和互动。欧盟的智慧城市评价标准包括智慧经济(即创新型经济)、智慧移动(即不仅是智能交通,也延伸到教育、购物等领域)、智慧环境(即注重城市的生态环境)、智慧治理(即政府管理模式的调整和改善)、智慧生活、智慧民众等六大方面。

通过指标分析发现,欧盟智慧城市建设具有以下特征:

1.以创新打造智慧城市建设基础;

2.强调绿色、低碳的经济和生活模式;

3.鼓励和倡导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建设。

(二)智慧社区论坛(ICF)评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信息化水平较高的西方国家,很多城市启动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国际智慧城市相关组织也不断建立,总结智慧城市发展、建设的成功经验,开展智慧城市的评估,以引导和传播智慧化建设的先进理念。其中,智慧社区论坛(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ICF)的智慧社区评估是智慧城市评估方面的重要代表之一。

ICF认为,“社区(Community)”是具有独特身份、能以统一的方式行动的独立实体。它可以是一个乡镇、城市或都市区,也可以是国家、省或其他更大的区域。“智慧社区”意指这样一个社区——无论是城市、郡县或是小型居住区域——把互联网宽带的接入视为新的生存必需品,把这一必需品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公共福利的推动作用视如生活中的饮用水和发电机那样重要。

评估流程方面,ICF的“智慧社区”评选主要包括“Smart 21”、“TOP 7”与“智慧社区奖”。其中“Smart 21”是指申报“年度智慧社区”的城市和社区要按照宽带接入、知识工作者、数字包容、创新、营销与宣传五个方面,提供相应的材料和说明,并从参赛城市中选21个年度最佳国际智慧城市;“TOP 7”是指从被选为“Smart 21”的城市中,按照问卷进一步充实材料和说明,由专家组进行打分评选出排名前7位的社区;“智慧社区奖”是通过独立的第三方研究机构通过对7座候选城市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并由评议团参访城市得出最终的年度“智慧社区奖”。

评估指标方面,ICF从宽带连接、知识型劳动力、创新、数字包容、营销和宣传5个维度来对智慧社区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估。ICF基于以上5个维度,将智慧社区评估指标细分为18项。与欧洲明确、量化的智慧城市评估指标有所区别,ICF评估指标更加偏重于定性的说明。

通过对其指标体系分析可知,ICF认为智慧城市应具备以下条件。

1.该城市能够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在宽带经济(依赖宽带接入互联网和互联网增值服务两条渠道获取盈利的经济时代)中所面临的挑战。

2.该城市发展必须承认宽带经济的影响力,应将宽带经济的发展作为扩大就业和提速经济增长的必要手段。

3.该城市应持续致力于创造一个理想的环境,令所有社区居民得以在这个环境中获得一份优质的工作、组建家庭、并有能力抚育后代。在社区居民、企业和政府之间营造一种适用的文化——即尽可能让所有的社区主体公平地、自由地享用宽带经济带来的一切技术、设备、服务和资源,以刺激经济的增长和政治的参与度。

4.该城市应能在日新月异的经济环境中,维系社区特点与社区传统之间的平衡发展——即既能够实现新兴产业的发展,又能够巩固社区发展的传统力量。

5.该城市应不只是强调宽带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应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非技术的努力。

(三)全球十大智慧城市排名[ 出自Boyd Cohen 博士的研究成果《The Top 10 Smart Cities On The Planet》]

Boyd Cohen博士认为,智慧城市是这样一种城市形态:即借助信息通信技术更加智能和有效的利用资源,降低城市成本,节约能源,提高服务水平和生活质量,减少环境污染,为城市创新和低碳经济提供有力的支持。2012年,Boyd Cohen博士以城市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为标准,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智慧城市的评估工作。该项评估工作主要从创新城市、区域绿色城市、生活质量和数字政府四大维度对智慧城市进行阐释。

表1  三大指标体系的比较(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项目

维度

特征

欧洲中等城市评估

智慧经济
智慧移动
智慧环境
智慧治理
智慧生活
智慧民众

民生与服务
创新与发展
感知与物联
公众参与和互动
标准、量化

ICF评估

宽带连接
知识型劳动力
创新
数字包容
营销和宣传

重视宽带经济
明确创新与传统之间的平衡
非技术因素
偏重定性说明

全球十大智慧城市排名

创新城市
区域绿色城市
生活质量
数字政府

城市创新
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在国内,无论是政府,还是研究机构都陆续开展了有关“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工作。

(一)国家层面评价指标体系

2012年12月住建部通知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并同时发布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该套指标体系包括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智慧建设与宜居、智慧管理与服务、智慧产业与经济4个一级指标。其中,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指标,分为保障体系、网络基础设施、公共平台与数据库三类二级指标,涉及无线网络覆盖、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和信息安全等多项三级指标。智慧建设与宜居指标,分为城市建设管理、城市功能提升两个二级指标,涉及数字化城市管理建筑节能、垃圾分类与处理、供水排水燃起系统等多项三级指标。智慧产业与经济指标,则包括产业规划、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三方面,涉及创新投入、产业要素聚集、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内容。

同年,工信部正式印发《关于征求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意见的通知》工信信函〔2012〕021号文件,并下发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该指标体系由智慧准备、智慧管理、智慧服务3类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共45个考察点组成。其中,智慧准备指标以技术维度要素为主,反映深化智慧城市应用所必须的网络基础与关键支撑技术等方面的储备情况。主要选取了网络环境、技术准备、保障条件3个二级指标。智慧管理指标以管理维度要素为主,反映城市各项管理工作的绩效水平,以及适宜智慧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管理运营机制建设情况。主要选取了城市运行管理能力、建设过程控制、运营管理模式3个二个指标。智慧服务指标以服务维度要素为主,反映城市各类优质高效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情况。主要选取了智慧服务覆盖度、获取便捷性、处理效率3个二级指标。

(二)地方层面评价指标体系

2011年上海市浦东新区率先对智慧城市概念进行系统梳理,并提出了“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从五个维度创建了“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即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智慧城市人文科学素养、智慧城市市民主观感知,包括19个二级指标和64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同时统筹考虑了城市信息化水平、综合竞争力、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方面因素,形成了45项具体的量化指标,其中15项为核心指标,30项为一般指标。这四十五项指标除了城市基础网络设施等硬件建设外,还包括智慧化交通管理、医疗教育体系、环保网络、社区管理、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市民文化科学素养等软件条件。如果一座城市的两项指标达标率均超过80%,那么它将迈入“初级智慧型城市”的门槛;如果核心指标实现100%达标,一般指标的达标率也超过90%,那么它将成为“成熟智慧型城市”[王志彦.浦东首推“中国版”智慧城市标准[N].解放日报,2011-5-12.]。

宁波市智慧城市规划标准发展研究院联合浙江大学等著名高校和咨询机构的研究团队共同研究、起草的“智慧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从属于2011年度部、市合作国家重大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智慧城市建设若干关键问题研究》。整个指标体系由智慧基础设施、智慧治理、智慧民生、智慧产业、智慧人群和智慧环境6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42个三级指标构成,具体评估要点达119项。

武汉市也开展了有关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的研究。研究中主要针对智慧城市的评估原则、评估对象、适用范围、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总体架构、信息化基础设施、应用成效)评估方法等方面。该评估体系主要从城市环境友好性、城市经济发展活力、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城市便捷通畅性、城市人文科学素养以及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指数等六大方面进行评价。

此外,国内一些研究机构也参与到智慧城市的研究评估工作中。例如,参照美国、欧盟、日本、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智慧城市实践经验,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由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提出的“中国智慧城市(镇)评价指标体系”正式发布。作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参考依据和评价体系,该体系是我国第一套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较为完整的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城市幸福指数、城市管理指数和社会责任指数3项一级指标,医疗卫生等23项二级指标,86项三级指标和362项四级细分指标。其中,智慧城市幸福指数包括就业收入、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健康、社会保障、安居和消费、城市凝聚力、公共服务、机构及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等;智慧城市管理指数包括经济基础、科技创新水平、人力资源、人居环境、环保行动、生态环境等;智慧城市社会责任指数包括执政水平、区域影响力、形象传播力、管理和决策、公共事业责任、权益责任、诚信责任等。

之后,国内其他相关咨询机构在综合欧洲及北美等地的智慧城市评价标准和当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具体国情的基础上,对智慧城市内涵、特征、体系架构、发展规律、内在逻辑及阶段特征等进行了全面分析,选取了规划方案、组织体系、资金投入、示范项目、信息基础设施、用户能力基础、政府服务能力、产业基础、软环境、能源利用与环保等10个内在逻辑性较强、数据采集可行高的评测指标,并通过官方数据、第三方数据与申请公开数据,针对各项指标的建设发展情况进行量化处理,对我国智慧城市的起步阶段进行评估,如国脉互联发布了《首届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该报告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数据处理方法以及综合评价方法三个方面对我国已有初步行动的28个代表性的目标城市(城区)进行评估考核,将参评城市按照智慧城市起步阶段的发展水平划分为A(领先者)、B(追赶者)、C(准备者)三个梯队。

表2  首届中国智慧城市评估结果

分类

城市

A类(创建智慧城市领跑者10个)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宁波、南京、佛山、扬州、浦东新区、宁波杭州湾新区

B类(创建智慧城市追赶者13个)

天津、武汉、无锡、大连、福州、杭州、成都、青岛、昆明、嘉定、莆田、江门、东莞

C类(创建智慧城市准备者5个)

重庆、沈阳、株洲、伊犁、江阴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利用多年来在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所积累的行业资源,以及工信部“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评价指标体系及管理办法研究工作中积累的区域经验,参照美国、欧盟、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智慧城市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遵循科学性、综合性、可靠性、可比性、可查性和前瞻性的原则,对智慧城市建设成果进行量化计算、科学评测,形成检验智慧城市成果的一整套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从智慧设施、智慧应用、智慧产业和智慧保障共四个方面对城市的智慧化程度进行总体评价,共设置4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和58个测评要点(三级指标)。该体系不仅统筹考虑了城市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综合竞争力、政策法规、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方面因素,还包括了智慧化交通管理、医疗教育体系、环保网络以及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市民文化科学素养等软件条件。

此外,其他一些研究机构也通过对城市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根据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发展特点,也总结提炼了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以“智慧南京”为例,其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分智慧城市网络互联领域、城市智慧产业领域、城市智慧服务领域、城市智慧人文领域四大部分。智慧城市网络互联领域包括5个指标项,城市智慧产业领域包括7个指标项,城市智慧服务领域包括4个指标项,城市智慧人文领域包括5个指标项等[陈 铭,王乾晨,张晓海,等.“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智慧南京”建设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5):54-59.]。

三、“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建议

(一)构建基础分析

随着世界日益变得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城市有机会通过利用新的“智能”解决方案和管理实践加快实现可持续繁荣。智慧城市的目标是利用信息科技的发展,向城市的社会和各行各业深入,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以整合化、系统化的方式管理城市的运行,让城市的各个功能彼此协调运作,为城市中的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和无限创新空间,为市民提供更高的生活品质。因此,“智慧城市”的评估应从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三方面进行构建。

1.基于透彻感知的物联化

智慧城市物联网的感知手段超越了一般性的传感装置,如传感器、无线射频识别标记(RFID)、GPS、监控摄像、手持终端、数码相机和手机等,包括任何可以随时随地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的设备、系统或流程。同时,感知的客体更加丰富,包括从人的血压到公司财务数据的生理和社会活动。物联化是指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物联网实现“无所不在的连接”,对城市核心系统实时感测。

物联使城市能够及时地获取比以前更多的高质量数据,更透彻地感知城市,使所有涉及到城市运行和城市生活的各个重要方面都能够被有效地感知和监测起来。例如,电表和监控发电网络容量的传感器可持续地收集电力供需数据。现有的设备和传感器非常普及,成本也低廉,它们几乎可以测量、感知和了解所有方面的确切状况。

2.更全面的互联互通

物联网信息通过各种形式的高速和高带宽的通信网络工具进行互通互联,实现交互和多方共享。智慧城市系统中,物联网和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融合,将数据整合为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全图,城市参与者可以对自然环境和城市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从全局角度分析并解决问题,同时分析的高度、(远程)协作的广度大大增强,改变了城市运作方式。

互联在数据、系统和人之间创建了链接,使得城市更全面的互联互通。通过网络及城市内各种先进的感知工具的连接,整合成一个大系统,使所收集的数据能够充分整合起来,成为更加有意义的信息,进而形成关于城市运行的全面影像,使城市管理者和市民可以更好地进行管理和生活,而这在以前是不可能实现的。就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一样,世界上互联的智能物体数量将呈爆炸性增长,如汽车、电器、相机、公路和管道,这些物体的互联实现了城市基础设施内的物体、人和系统之间的通信和协调,为获取和共享信息提供了新的方式。

3.全面升级的智能化

智能是一种新的计算模式和新算法,它使城市更具有预见能力,从而采取明智的决策和行动。先进的分析能力,不断提高的存储和计算能力,这些新的模式可将海量的数据转化为智能,从而创造洞察力,以此作为行动的基础。例如带有时间数据(用于预测流量)的统计模型,可用于根据需求调整并优化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全面升级的智能化”则是在数据和信息获取的基础上,通过使用传感器、先进的移动终端、高速分析工具等,实时收集并分析城市中的所有信息,以便政府及相关机构及时作出决策并采取适当措施。应用最先进的云计算技术和数据挖掘等数据处理技术,整合和分析海量的跨地域、跨行业和跨职能部门的数据和信息,并将特定的知识应用到特定的行业和场景,制定特定的解决方案,能够更好地支持决策和行动。

(二)构建原则思考

IBM城市智慧程度评估白皮书中指出,对城市的核心系统和运行进行评估,是制定智慧城市战略中最根本的内容。理论上评估应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是“量身订制”,即评估应支持实现城市特定愿景和战略,推动可持续繁荣;第二是“统一”,评估应涵盖构成城市的所有系统;第三是“全面”,评估应了解由于引入新的、“智慧的”解决方案所带来的绩效变化;第四是“具有可比性”,即允许根据其它同类城市的情况评测城市的表现。具体而言:

1.应依据愿景量身订制

智慧城市评估必须考虑到不同城市有不同的愿景和目标优先级。为满足这样的要求,可以利用加权计分板方法进行全面的评估。计分板应包含每个系统的相关标准,根据对城市的重要性为每个系统和标准制订权重,这种方法可以定义并评估每个系统以及整个城市的总体状况和持续表现。例如,对于希望降低碳排放的城市来讲,直接影响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因素应予以特别重视,这些因素可能包括能源供应和基础设施的类型及质量,以及交通系统的能源使用量等。如果城市最关注的方面是创新和高科技行业的全球位置,则与技能和商业环境相关的因素相对来说更加重要。可见,城市的优先级以及相关的重要性对于不同系统的权重有着直接的影响。

2.应涵盖构成城市的所有系统

城市的大量系统互相交互和影响,一个系统的改变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其它系统。因此,评估时应从城市整体框架考虑。例如,如果仅独立地评估某个系统(例如能源),而没有确定该系统与其它系统(如交通、商业和供水)之间的依赖关系,以及对能源消耗的影响,那么很可能导致城市决策者做出对整个城市有害的所谓修正行动。

3.应全面地衡量整个系统的进展

智慧城市的科学评估应全面地了解在采用智慧的解决方案时每个系统如何转变。这就需要对每个系统的必要条件、系统的管理、解决方案的使用和预期成效都列出详细的标准和变量。使用设计良好的标准,城市就可以全面了解每个系统转型情况。

表3  智慧城市的评估标准与要素举例[资料来源:IBM商业价值研究院分析

系统

必要条件

管理

智慧的系统

成效

城市服务

当地政府支出
当地政府人员

协调的服务交付

电子政务
ICT在服务交付和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和使用

公共服务交付的效率和效益

市民

教育、健康、住房、公共安全和社会服务的投资

服务交付的联合管理与协调

ICT和智慧的技术在人力和社会服务过程中的应用和使用

教育、健康、住房、公共安全和社会服务成效

商业

资金的获取、行政管理负担、贸易壁垒、商业不动产

商业系统的联合与有效监管和管理

企业对ICT的使用、新的智慧的业务流程、智慧的技术领域

增至、业务创建、创新

交通

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交通的投资、基础设施质量

交通系统的联合监管

智慧的交通技术的使用、拥堵费

拥堵等级、城市通行状况、交通系统的能源消耗量

通信

通信基础设施的投资

通信系统的协调监管

高速宽带、Wi-Fi

通信系统质量与可达性

供水

供水基础设施的投资、净水的供应、污水的排放

供水系统的管理和监督

智慧的技术在供水管理领域的使用

水的使用、谁的浪费/损耗

能源

能源基础设施的投资

能源系统的协调监管

智慧的电网的建设、智慧的电表使用

能源浪费/损耗,能源供应的可靠性、可再生能源

4.应具备可比性与可衡量性

与衡量哪些方面、以及如何衡量同等重要的要素是根据什么进行衡量。城市可以选择具有同样关键特征、挑战和优先级的城市作为对比,从中获得宝贵的洞察力,并有助于日后该城市的管理人员分享他们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取得的最佳实践和深入见解。

此外,国内有学者还认为“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可采集、可加性、认知性三大原则[邓贤峰.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发展研究,2010(12)。],即指标的历史及当前数据的采集是容易和科学的;指标可按区域划分进行数据采集和汇总;数据来源具有可靠的依据,指标体系衡量结果能得到认可。

(三)构建方法论研究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构成的,对智慧城市建设成果进行量化计算、科学评测的方法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行动指南,也是检验智慧城市成果的具体体现,将起到引领、监测指导、量化评估等作用。

一套科学严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一般而言经过确定评估目标、建立评估模型、指标选取、确定权重和指标体系验证五大步骤才能完成。

在模型构建、指标选取、权重确定等环节,先后出现了多种理论和算法,其中比较突出,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包括模糊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AHP)、德尔菲法、专家评定法、结构方程等,这些方法的特点总结如下。

表4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比较(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方法

适用情境

优势

局限

备注

德尔菲法

复杂性较低的项目

基于调查结果和咨询内容,具有一定操作性和真实性

主观因素影响大

定性;可与层次分析法结合

专家评定法

复杂性较低的项目

直接根据专家经验对项目进行打分

主管因素影响大

定性;直接作用于评估阶段

模糊聚类分析法

对于政府指标分类标准不明确的机构

基于模糊集的聚类分析。现实事物往往带有模糊性, 适合进行软划分。符合现实情况

深度和精确度较低

定量;指标聚类,完善指标体系

主成分分析法

对于政府指标分类标准不明确的机构

能够对原本过于复杂的指标体系进行简化,增加评估的经济性和可行性

调整后的模型可能解释意义较差

定量;减少指标,完善指标体系

模糊综合评价法

信息化普及程度较为成熟

选定标准,直接同标准进行比较,因此便于项目之间进行比较;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和程序性, 易于在计算机上实现。

构建过程复杂

定量;直接作用于评估阶段

层次分析法

有较为成熟的指标体系构建模型,内部专家较多或者能够聘请到较为权威的专家

操作相对容易,通过专家确定指标权重具有权威性;能够将指标进行量化。

打分依赖于专家,受其水平和主观因素限制。

定性定量结合;指标权重确定

结构方程

有较为成熟的指标体系构建模型

综合了路径分析与多元统计的方法,能够反映出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构建模型所需样本量大,且需要领域专家

定性定量结合

o:p>

(四)评价模型建议

虽然智慧城市的评价体系千差万别,但是总体而言都是统筹考虑城市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综合竞争力、政策法规、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方面因素,还包括了智慧化交通管理、医疗教育体系、环保网络以及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市民文化科学素养等软件条件,按泛在网络、智慧应用、公共支撑平台、价值实现四个方面进行考量[李贤毅,邓晓宇.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电信网技术,2011,(10).]。

这种金字塔式的评价模型把泛在网络、智慧应用和公共支撑服务作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评价指标。其中,泛在网络建设是实现智慧城市这一目标的基础,海量的智慧应用开拓则是一条有效路径,而支撑服务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保障。智慧城市价值实现主要评价智慧城市整体综合功能满足人与自然健康发展的程度,最终目标是实现城市资源能源清洁高效、自然环境健康宜人、基础设施完善舒适、社会环境和谐文明。

图1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对一个智慧城市的总体评价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即应用水平、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水平和实际的应用效果。其中应用水平是城市智慧性的最直观感受和最直接体现。对于应用水平主要从城市各系统应用功能多少和各功能水平的高低来评价;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水平包括感知基础设施、网络传输基础设施和应用支撑基础设施三类;实际应用效果是指是否改进了城市管理水平,解决城市面临的各种发展问题等。

建设智慧城市绝非朝夕之功,而编制智慧城市指标体系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编制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修改、完善的动态过程,此外各指标在智慧城市发展评价中的权重也是一个动态调整过程,今后还需要根据对智慧城市认识的深化以及建设智慧城市的实践,适时对指标体系进行动态调整。





汪礼俊

对外合作研究中心